口譯遇到數字的時候很容易會有一些麻煩。我們在溝通的過程中如果使用具體的數字,我們平常有必要用。假如我去買飲料,下面的會話有可能嗎?
“老板,我要一些真奶。“
”好。“
”老板,這樣多少?“
”很便宜,給我一些些錢就好。“
我想我應該沒有機會遇到這種情況…… 所以,如果我們講話用到數字,我們平常不會隨便做。所以,口譯也必須把那些數字傳到目標語言。數字不一定很好記,所以我平常會建議我的學生把它們記錄一下。為了這種筆記,口譯最好要在身上帶小筆記本。比較強的人還會有另外的方法:他們平常不需要做筆記,所以真需要的時候(電話號碼或其它數字)直接寫在手上。
有時候有人問口譯跟筆譯除了一個講話一個寫字之外還會有什麼區別。這裡有一個:口譯平常(請注意這個“平常“)不需要換算。意思是,如果源語言跟目標語言用的單位不同,口譯平常不需要把數值換算到其它單位。如果美國人說"With a full tank, this car can run 220 miles",口譯可以翻“加滿油,這台車可以跑220英里“,但是筆譯可能要寫"加滿油,這台車可以跑354公里"。
也許,目標語言的人會問口譯“那,220英里是大概多少公里”。那時候可以試試大概予計,但是因為口譯是人而不是電腦,平常沒有人會期待這種換算。不過,在台灣有一種換算一定要做:年份。
沒有離開過台灣這個小島的人可能還沒有發現,但是“外面"的世界不知道現在是民國哪一年,他們大部分根本不知道有人會要用這種算法。所以,如果一個台灣的總經理說“我們民國90年已經跟A公司合并”,我們可能在英語(或原則上任何一個其它的語言)要說“We merged with A company as early as 2001"。在台灣雖然有不少人很喜歡談“全球化”,“ISO”等,但是這個古董還在。
不過,真麻煩的是較大的數字。到千還沒有任何問題,但是如果到萬或更大的數字,口譯可能也要辛苦一點 ── 如果一個語言是華語、韓語或日語而另外的語言不是。原因是華人、韓國人跟日本人用一個(從西方人立場來看)比較“奇怪”的數法,每四位換一個名稱。
其它語言平常會每三位換一次,所以數字越大,口譯好像越辛苦。不過,情況也不一定那麼糟糕。我們先看一下兩邊怎麼數,用華語跟英語為例。在華語,最右邊(而最後聽到)的數字代表一,代表多少次有包含“一”這個數值。下一個代表十,然後百,然後千。
之後,我們會開始談到“萬” - 在第五、第六、第七跟第八位。不過,除了用“萬”,那些數字還會代表什麼?跟前四位一樣代表“一”、“十”、“百”跟“千”,只是現在它們代表“一萬”、“十萬”、“百萬”跟“千萬”。所以,在這裡我想把那些“一”、“十”、“百”跟“千”叫數字的“名”,而把“萬”、“億“、”兆“等當數字的”姓“。
這樣看,我們有一些家庭,姓”萬“、億”、“兆”(加上一個無姓的家)等,而每一個家有一樣的人:“一”、“十”、“百”、“千”。這樣看,一個數字不管多大,它變大其實一直會按照同樣的制度:超過一家的四個人的人數,就要開始談到另外一家,而每次再談到同樣的人,只是屬於不同家庭。
那,英語呢?首先,英語用的一些名稱其實不是來自英語。西方人用的大數字名稱好像要“怪”法國人。在1485年,Nikolas Chuquet想出這個制度:
103 = thousand
106 = Million
109 = thousand million
1012 = Billion
1015 = thousand billion
你可能覺得這種數法也比較奇怪,因為你沒有看過。其實,沒有人在用這個制度,因為後來Jaques Peletier du Mans有修改它:
103 = thousand
106 = Million
109 = Milliard
1012 = Billion
1015 = Billiard
你也沒有聽過"milliard"或"billiard"?那你除了英語可能沒有學過其它西方語言。以上的制度現在叫"long scale"。從語言數量的角度來看,它可能是這個行球上最流行的制度。英語以前也有用過這個制度,但是例如英國1974年換成"short scale",一個你應該有遇過的制度:
103 = thousand
106 = million
109 = billion
1012 = trillion
1015 = quadrillion
如果繼續用“家庭”的想法,上面的"thousand"、"million"、"billion"等是英語裡數字用的“姓”。不過,這裡每一家只有三個成員:"one"、"ten"、"hundred"。
理論先到這裡,我們開始應用吧。作口譯碰到數字的時候最好要把它們寫下,這我們已經談過。我們要寫的是單純的每一位的數值,不要任何“千”、"million"等。如果中間或後面”缺“一些零,我們也要寫。
像在英語要把5000念"five thousand"。五之後的數字不用念出,因為全部都是零。所以,我們必須知道"thousand"的後面還有三位,所以聽到"thousand"之後沒有聽到其它數字,我們就可能要加三個零。
一個比較麻煩的地方是華語跟英語針對零的不同處理方法。在上面的“5000”的例子,兩個語言一樣,但是如果數字是“5500”,在華語很多人習慣把它念“五千五”,沒有“百”。而且,在英語不用念中間的零。像“5005”變成"five thousand five"。如果我們比較華語的“五千五”跟英語的"five thousand five",我們發現它們詞方面一某一樣,但是它們代表的數字並不是。小心……
那,這樣談,我們如果寫下較大的數字好像要寫一個很長的數字。這樣之後要怎麼知道怎麼念?有方法。在西方語言根本已經有習慣在較大的數字中間加符號“分組”。我們那時候要分的是我上面提到的“家庭”。所以,文件裡面我們平常看到的是123,456,789而不是123456789。在英語,標準符號是逗號,其它語言可能用別的符號。
那些符號的位子剛好在我們念數字的時候會念一家數字的“姓”。在上面的例子,第一個符號代表“million”,第二個代表“thousand”。華語好像沒有這種習慣。不過,我們最好也要分組。因為英語的符號已經在下面,華語的符號最好要寫上面,而且那個符號也要放在我們念“姓”的地方。所以,上面的數字在華語聽到寫下會變成1'2345'6789。這裡,第一個符號代表“億”,第二個代表“萬”。
現在我們終於要動手:不管我們聽到哪一種語言,我們寫下數字,然後在那個語言會念數字的”姓“的地方加符號 - 西方語言的話加在下面,聽到東方語言的時候加在上面。然後,寫完數字之後,我們會再加上目標語言的符號。所以,不管我們從什麼語言翻到什麼語言,如果是東方語言跟西方語言之間,上面當例子的數字會變成這樣:
1'23,45'6,789
現在我們可以用目標語言,較容易把數字念出來 - 過關了!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