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2-03

我不會講文

不會。真的。我會講話,講語,但是不會講文。我會寫文,讀文,但是不會講文。所以,如果你問我“你會不會講中文”,我其實應該要回答“不會”。

你現在可能想說“但是我們就這麼講。”我知道,所以我才寫這些。你有沒有注意到你語言使用方面比較奇怪,也許有點矛盾的地方?沒有?那,我上面的例子呢?

OK,你就這樣講。要不要多一個好玩的地方?你應該有發現台灣人談到一種語言的時候,平常不會像其它語言裡只有一個名稱。例如,在英語,德國人講的語言是German,法國人講的是French,日本人講的是Japanese。一個語言,一個名稱;這麼簡單。德語也一樣:德語是Deutsch,法語是Französisch,日語是Japanisch。法語呢?Allemand、français、japonais。俄語?По-немецки、по-французски、по-японски。日語?ドイツ語、フランス語、日本語……

無聊,對不對?好吧,來一點變化:我知道一個地方不會這麼做。那邊的人為了大部分的語言有兩個名稱。聽起來熟悉?沒錯,是台灣。在這裡,突然會有德語跟德文,法語跟法文,日語跟日文等。問題是:為什麼?我講的跟寫的是不是不同語言,所以需要不同名稱?好像也有人說,英國就是用英文字,德國用德文字,日本用日文字等。

這裡又有另一個好玩的地方:在台灣,很多人不太會分別詞跟字。“字就是word的意思。”是嗎?根据這個看法,每一個漢字是一個word。那我們看一下:家 - home。一個字,一個word。國家 - state。我看到一個英語的word,但是…… 也許我的眼睛已經太老了,但是我看到“國家”兩個漢字…… 有問題?對。不過,不是我造成的,我只會提到……

那“德文字”跟“英文字”到底有什麼區別呢?而且,這裡的“字”現在是word還是character?好像沒有人能給我一個比較清楚的答案。會不會是因為這樣的語言使用根本不太清楚?但是沒問題,我給你一個word,好不好?這樣不管“字”是word或character,兩個都有。能不能告訴我,"also"跟"also",哪一個是“英文”,哪一個是“德文”?啊,你沒學過德語?那,日語呢?請問,“文法”跟“文法”,哪一個是“日文”,哪一個是“中文”?也不知道?唉……

那,你有沒有剛發現不同語言會用同樣的字?而我這裡說的“字”是character、grapheme,所以不同語言可能用同樣的writing system?那,可不可以再來一個?我上面說,台灣人對大部分的語言有兩個名稱。有沒有注意句子裡面的“大部分”?因為,一些語言的名稱好像沒有“對象”。

我們有德語/德文、日語/日文、法語/法文等。我們有英語/英文,有美語/……?那,美國人是不是沒有字,沒有文學,沒有文明?還是因為他們的“字”跟“英文”的“字”一樣,所以不用特別分?Hmm... Color/colour, truck/lorry, trash/litter... 對,一模一樣。

繼續:台語/……?看起來沒辦法寫這個語言…… 在某方面其實是真的,因為:目前在台灣為了台語最常用的字好像是漢字。問題是,你要怎麼用漢字表現“我”(台語)跟“我”(“國語”)的區別?好像不太有辦法。其實也有一個辦法,但是大部分的人好像不太能接受,因為那是“英文”。(原來可以用“英文”寫台語?這個世界真神奇……)

我還有一個,更好玩:中文/……?我沒有聽過“中語”這個詞,你呢?看起來,在台灣這個語言沒有辦法稱呼自己…… 我知道,有“國語”。但是,第一,它不是“中文”的對象,第二,它的意思是“國家的語言”。在德國,“國語”是德語,在日本它是日語等。所以,還是一樣:台灣其中一個官方語言只有字,沒有話。雖然,很少才可能有感覺台灣人沒有話說,大部分的時候大家還是愛聊天…… 其實,我們談的語言也有一個官方的名稱:華語。但是…… 多少人在用這個名稱?

你覺得這一切有“一點”亂?我也是。其實,我不太在乎路邊賣檳榔的妹妹或一個砂石車司機不知道這些,也不在乎這些。他們的專場不一樣。但是語言方面的“專家”,有特別學語言或甚至在教語言的人為什麼好像也不在乎?教語言的人才有辦法改善這個情況。教語言的人應該最會了解語言是語言,用寫下它的字是字,不是語言。一個國家可以定哪一些字符合它們語言的哪一些音,但是別的國家也可以用一樣的字 - 但是不見得用一樣的語言。或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一個語言可以用幾種字(writing system, script)寫:本当。ほんとう。hontō。

你有開始懷疑?Good…… 懷疑是個不錯的開始,表示有人在乎一件事……

2 comments:

Unknown said...

這只能說是一種文化吧, 以學術的角度來看當然我們口語的用法錯誤很多, 不過中文本來就是眾多口語用法堆積出來的(各省方言裡不同講法多不勝數, 哪天出了個大文豪, 把家鄉的用法寫到文章裡, 那就變成正式用法啦), 而且其實歷來我們的接受度就很高, 很多辭, 成語代表的意思跟文字本身的意思或故事的意思根本就不一樣, 很明顯就遭到曲解, 但久而久之這個曲解就變成"有學問的用法"或"有另外意思的用法"了(笑

可見在中文裡根本不用在意這些, 只要"知道他有問題", "知道真正該怎麼用" 在寫文章的時候正式些也就好了, 中文本來就是文章跟說話差非常多的語文, 文章像是座在老闆的窗戶外面工作, 口語像在家裡過聖誕節^^a

dl7und said...

我擔心不會那麼單純…… 原則上,在每一種語言講話跟寫字的語言使用有點不一樣。不過,這不是這裡談的問題。這裡的問題是台灣的語言教育教一些錯概念。你看多少人認為語言跟字是一體:“我們講中文,所以這些是中文字。那個是英文,所以那是英文字。”

很多人已經不太清楚這裡“字”的定義是什麼。他們在用這個說法,但是好像沒有(教他們語言的)人跟他們解釋過。所以,有經過台灣語言教育的人看到“ABC”會說那是“英文”,但是那些其實只是羅馬字,很多語言在用:英語、德語、法語、意大利語、西班牙語、瑞典語等。

而且,這些錯概念造成另外的麻煩:“英文名字”。原則上,沒有“英文名字”這種東西,需要的是一個用羅馬字寫的名字。例如“台南”用羅馬字寫"Tainan",這樣沒有花幾年的時間學幾千個漢字的外國人才有辦法唸這個名字。"Tainan"跟英語其實沒有任何關係。如果要把“台南”翻成英語,好像會變成"Taiwan South"。不過,這樣還有誰知道我們在談台南的事?

但是因為在台灣一定需要一個“英文名字”,現在其實已經有很多公司跟學校在非用華語溝通的時候用一個完全不一樣的名字。而這個其實造成溝通麻煩,不是溝通幫助。簡單的例子:在台灣有很多人有學英語。但是,其中有多少人知道靜宜大學的“英文名字”是"Providence University"?問題是,在所有的非華語資料他們會用這個名稱,所以看不懂漢字的外國人唯一知道這個名字。那,如果現在有外國人坐飛機來台灣,走到桃源機場的統聯售票處說他想要去Providence University,有沒有車會停在附近,服務員可能認為台灣沒有這所大學,那個外國人應該不知道他在講什麼。而那個服務員可能是逢甲畢業的……

所以,不只是“文化”的問題,是語言教育的問題……